風濕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活動受限及全身性癥狀,需結合醫學檢查確診。常見癥狀包括對稱性關節病變、皮下結節、疲勞低熱等,早期識別有助于控制病情發展。
1.關節癥狀
關節疼痛是風濕病最典型表現,多呈對稱性發作,常見于手指、腕部、膝關節。疼痛伴隨腫脹和壓痛,活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晨僵現象持續超過30分鐘,握拳、下蹲等動作明顯受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能出現"天鵝頸"、"紐扣花"等特征性關節畸形。
2.皮膚表現
約20%患者出現皮下結節,質地堅硬無痛感,多出現在肘關節、跟腱等骨突部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面頰部出現蝶形紅斑,對紫外線敏感。部分患者伴隨網狀青斑或皮膚潰瘍,硬皮病會導致皮膚增厚變硬。
3.全身性反應
持續低熱(37.5-38.5℃)常見于疾病活動期,伴隨明顯疲勞感和體重下降。干燥綜合征患者有眼干、口干癥狀,需頻繁使用人工淚液。雷諾現象表現為遇冷時手指蒼白-紫紺-潮紅的顏色變化,嚴重者出現指端潰瘍。
4.臟器受累
間質性肺病導致活動后氣促,心臟受累可能引發心包炎。血液系統異常包括貧血、白細胞減少,腎臟損傷表現為蛋白尿。神經系統癥狀如肢體麻木提示血管炎可能,需通過肌電圖等檢查確認。
出現關節持續腫痛或晨僵超過6周應盡早就診,風濕四項(類風濕因子、抗CCP抗體等)和關節超聲是常用檢查手段。治療采用藥物控制(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生物制劑(阿達木單抗)、聯合康復訓練(關節操、水療)。日常注意關節保暖,均衡攝入Omega-3脂肪酸,避免高嘌呤飲食。
風濕病癥狀復雜多樣,及時識別典型表現能顯著改善預后。確診患者需定期監測炎癥指標和臟器功能,規范用藥配合適度運動可維持關節活動度。寒冷季節注意防寒保暖,出現新發癥狀應及時與風濕免疫科醫生溝通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