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海曲孫氏族譜
黃崖野叟
山東日照重修孫氏族譜序
濟寧泗水洛里孫氏家譜
孫立安:青島湛山孫氏族譜祖籍探究
水有源,樹有根;人有祖,家有譜。
青島湛山村志上,寫到明朝永樂年間有兄弟二人遷至于此。那么孫家老祖是誰?祖籍又在哪里?帶著這個問題,80歲的三叔孫立安,先后查閱《中國姓氏淵源》《孫氏族譜》寫下此文。孫氏應在江浙一帶、特別是姑蘇、吳地、浙江富春、富陽等地查尋,當年元朝末年有孫姓兄弟三人參加農民起義軍,追隨朱元璋部將沐英或是傅友德大軍,征討雲南的孫姓軍人,他們屯兵烏撒衛,永樂年間移民山東即墨,這三人就是我們湛山始祖……
《湛山孫氏族譜重修序》 家族有譜可以溯本求源,陳述支脈,如同國家有史,地方有誌耶。家族的歷史世代綿延,淵源流長。族譜的續修,世代相傳,不可間斷。正可謂“水長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發有本”。先祖的發祥,經年的業績,世系的繁衍,應當譜寫記實,流傳后世,以使子孫后代永久記懷。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世代昌盛,源遠流長。 當前,華夏祖國經濟繁榮,科技發達,軍事強盛,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時逢盛 世。炎黃子孫每年會聚黃帝陵,舉行祭禮大典。此乃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偉大壯舉。華夏兒女振興中華、尋根問祖方興未艾。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祖國各地、千家萬戶都在重修族譜,續寫歷史。孫姓族眾歷史悠久,姓氏起源諸多,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起源:
一 、子姓孫氏: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其叔父比干直言敢諫,觸怒紂王,被其挖心而亡,其后代子孫改姓孫氏。其發祥地為京都朝歌(今河南安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二、姬姓孫氏:始祖孫仲,原名姬乙、字武仲。他以祖父惠孫的字為姓,即為孫仲。他是文王姬昌的后代,是黃帝第三十二世孫,是姬昌第十四世孫。他與衛國國君衛武公都是衛康叔的后代,是衛國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陽),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
三·羋姓孫氏:始祖孫叔敖,也是黃帝后裔,黃帝第八世孫名季連,是荊楚先祖,始姓羋,第十世穴熊,始為楚國國君,后裔名芄敖,字孫叔。任楚國令尹(宰相)功績卓著,是楚國賢臣。死后封地于寢丘邑(今河南沈丘),其后人稱之為孫叔敖,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
四、媯姓孫氏:始祖孫書,是黃帝第二十九世孫,是虞舜第二十一世孫。周武王時將女兒嫁給虞舜嫡孫媯滿,封地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媯滿的后代陳厲公之子名完,為避陳國內亂而逃亡齊國,改姓田,稱田完。他的五世孫名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斗中立有戰功,被齊景公賜姓孫,封地在樂安(山東博興),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歷史。子姓孫氏、姬姓孫氏及羋姓孫氏其發祥地均在河南,秦漢以后乃至隋唐五代,多在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等黃河流域繁衍生息。
1403年朱棣登基稱帝,改年號永樂,史稱“永樂掃北”。彼時山東地區人煙稀少,農田荒廢,永樂初年,朝廷征調軍戶百姓遷移山東。吾祖兄弟三人即由雲南烏撒衛一路北上,經過長途拔涉,遷徙至墨邑(即墨),兄弟三人一居祗房,一居色峪,而吾祖則居即墨南鄉楊家村(東鎮道口路一帶)。單傳四世,五世祖孫廷章、孫廷化兄弟二人另擇新居,于嘉靖年間(1522年后),遷至官山(今湛山),此地背倚秀山,面臨滄海,東臨浮山,西接岬角,三面環抱,風景優雅,是風水寶地。吾祖即在這荒山野嶺之下,披荊斬棘,開墾荒地,耕種五谷,春播秋收,農閑時節,造船下海,捕撈魚蝦,一年四季,早出晚歸,披星載月,辛勤勞作,秋后收獲,五谷豐登,其樂融融,繁衍生息至今已近五百年歷史。傳宗接代至二十二世,人口多達數千人。
孫氏族譜初修于清朝乾隆丁亥年(1767年),由第十世永坤公、永亨公之表第辛文通撰修,同治甲子年((864年)由十三世啟連公之表弟戴文伯撰修,光緒己亥年(1899年)由十四世承崑公之外孫仲躋成撰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由十五世奎修公發起,由外戚于徵功續修。新中國成立后,破除四舊,原有《孫氏族譜》全部上交,付之一炬。
改革開放后,全國各地重修族譜日益盛行。湛山孫氏于2000年,歲次庚辰,由十六世作池公發起,重修《孫氏族譜》。然因思想認識未能統一,只有部分族人參與,尚有大部分族眾名諱未入族譜,實為憾事。而今,正值盛世,余值耄耋之年,精力尚健,應不辭心勞,倡導重修《孫氏族譜》,以彰顯先祖業績,昭示后人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代代相傳,永世綿延,誠為善事耶。
系之以詩曰:
孫氏家族萬事昌,
世居湛山綿延長。
詩書繼世傳家遠,
忠孝禮義千秋揚。
孫立安簡介:
字長祥,號逸翁。1940年3月出生。男,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F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國際書畫學會會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學部委員會藝術委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自幼酷愛文學藝術,精通古典文學名著,鉆研唐詩宋詞,兼習絲竹雅樂,研習詩、書、畫、印。琴詩書畫無所不善。
孫臏據說是孫武的七世孫,山東《孫氏族譜》記名為孫伯靈。孫臏這個名字,不是別人叫的,是他自稱,這種自稱是一種屈辱的自嘲。
精彩熱播劇影視版權官方賬號
孫子:龐涓狂妄自大,鬼谷子看穿他為人,八字斷他一生富貴生死!
14:23
#我的小家和大家##宛西孫氏家譜#【良系大門】明洪武二年1369年,山西洪洞縣孫家營孫國柱之子孫良 奉詔移民。長子孫良遷河南鄧州十林安鄉村。
良系后裔稱孫良為安鄉始祖。孫良二子五孫“仁義禮智信”分為五門。張村鎮西裴營村孫本綽為良系大門十九世。孫本綽:精通書法和珠算。
孫本綽有三子兩女。長子天志、次子天政、三子天中。本綽兩女為玉鳳、秀芝。
本綽之長子孫天志:曾任村會計,村醫生。
天志之長子孫君恒:北大博士,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天志長媳董云霞:武鋼職工。
孫君恒之子孫中泠:美國博士
天志之次子孫君科:現在深圳工作。君科媳婦張會麗:現在深圳工作。
天志之長女孫海蘭:嫁路寨
天志之次女孫海棠:嫁鄒營
天政育一子三女。一子為君田。
天政長女孫海毅:嫁許崗
天政次女孫海英:嫁鄒營
天政三女孫從煥:嫁山西營
天中兩女一子。
天中長女孫海芳:嫁河西李家
天中次女孫海燕:嫁鄒營
天中一子君安。
本綽之長女孫玉鳳:嫁十林十東。
本綽之次女孫秀芝:嫁孟營。
下圖家譜世系表是良系大門張村鎮西裴營村二十一世孫君恒宗親的系譜,君恒宗親北大哲學博士、武漢科技大學國學研究中心主任。宛西孫氏宗親聯誼會副會長孫江華代為整理。
豐潤孫氏家譜
#這就是棗莊# #棗莊文化# 【薛城區檔案館舉行家譜捐贈儀式暨譜牒研究座談會】薛城區檔案館自8月1日面向社會開展家譜資料征集工作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8月30日上午迎來了第一批12位捐贈者。本次共接收捐贈家譜12部88卷,分別為:皇殿孫氏文化研究會孫尚培捐贈《古滕皇殿孫氏族譜》(1873年癸酉本2卷、1928年戊辰本4卷),著名魯南民間文化研究學者孫井泉、張寶君捐贈《睢邑姜氏族譜》《滕陽狄氏族譜》,棗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天豐捐贈《魯滕李氏族譜》,著名收藏家孫其擴慷慨捐贈珍貴的《魯滕杜氏族譜》一函10卷,蘭陵褚氏家族理事會褚思勤、褚衍海捐贈《蘭陵褚氏家乘》2函36卷,西萬張氏文化研究學者張延輝捐贈《百忍堂魯南西萬張氏族譜》一函21卷,全國樊裔文史研究會副會長樊事魁捐贈《樊氏宗譜》,中南大學民俗學博士李濟民捐贈《嶧陽李家村李氏族譜》上下卷,薛城陶印非遺傳承人羅繼明捐贈《滕陽羅氏族譜》,楊氏文化研究會楊雨捐贈《滕陽楊氏族譜》一函4卷。
#棗莊頭條# 曾國藩為西倉孫家大院題字。1866年3月,曾國藩從南京北上,曾在孫氏故宅駐扎多日布署剿捻。(古滕皇殿孫氏族譜記載)#我要上微頭條#
孫中山先祖故居(東莞)
一、孫中山先祖故居
孫中山先祖故居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古名叫作長沙又名沙溪。先輩祖先因為居家生活的地點是在海邊的一帶長沙上,方才這樣取名。遠在八、九百年以前,這里就已經形成了村落,因為此地的地理位置極好,背山面海,可耕可漁。村內有曹、梁、王、蔣、甘等姓氏的人雜居一村,后來孫姓人氏從外地遷入,子孫繁衍眾多,反客為主,遂大姓,現在上沙村僅存有孫姓之外的曹、梁兩姓。
孫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約公元1350年)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因而與東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璣巷遷來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禮贊公搬遷至香山,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市;根據孫中山故居"孫氏家譜"所載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東莞上沙鄉居住,五世禮贊公才從上沙遷走,先輩的族譜仍以上沙作為“故鄉”。
二、孫氏宗祠
座落于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的孫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葉,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頭宗親贊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顯得巍峨壯觀,形狀如踞一般,并于宗祠落成之日饋贈楹聯,敘述孫氏世系源流,意賅言簡,以教導后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聯云:莘子姓于家鄉,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開莞嶺;妥先靈于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香山。
一九八六年秋,欣逢孫中山先生誕生120周年,中山大學歷史研究室聯同東莞市政協、文化局等,在長安鎮召開孫中山祖籍研討座談會,上沙村和旅港同鄉會均應邀列席會議。與會者以大量史料,證實孫中山代系出自于上沙村。廣東省電視臺隨同拍攝了紀實新聞:孫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后在電視熒屏上播映,成為一時之重大盛事。旅港鄉親躬逢勝會,籍此倡議,修繕宗祠,擴建學校。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一日被長安鎮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孫中山先代
長安鎮上沙村中山大道,隔廣深公路對面的山麓,有一座明代古墓,這即是孫中山先代三世祖墳。它背靠著山,面向獅子洋海口,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冬重修。在花崗巖墓碑上方橫刻有"崇蔭堂"三字,墓碑中間豎刻"明授登仕郎、顯三世祖考禮湮孫公之墓"。此禮湮公墓未修之前,原僅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土墳。同治三年。香山孫氏后人渡過滾滾大河,捐資重修了這個公墓。他們沒有想到這里的風水如何,只知自己的先祖既然來源于上沙,就應當認祖歸宗,以不忘先代福德淵源。飲水思源,為孝心驅使來此重修公墓??梢灾v,此墓保存的意義,不在于風水如何龍脈是否?!而是充分證明一個事實: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先代系來源于長安鎮上沙村。
四、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座落于廣深公路上沙村路段旁。是長安人民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學習先生為中華民族奮斗終身的精神而精心建造的。當您步入中山公園的正門,一尊孫中山先生浮雕像高高矗立眼前,不由使人心生崇敬之情。沿著公園水泥路面徐徐前行,路面兩旁是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清澈的小河上柳絲拂水、碧水漣漪;山麓上荔樹棵棵、翠竹一片……在荔枝林蔭中,現存有一座明代古墓,這即是孫中山先代三世祖墳,它背靠三角形令旗狀的青山,面向獅子洋大??冢秋L水風景俱佳的寶地。第年逢清明、重明時節,孫氏子孫紛紛遠涉珠江來此拜祭,表達了子孫后代不忘先祖的恩德淵源,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忠孝精神……中山公園不僅風景秀麗、環境宜人,亦已成為人們追憶中山先生崇高之品質,牢記先祖恩德淵源,提高自身修養品格的莊嚴之地。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
#臨沂頭條#都說老有所為!那么“為”什么,怎么“為”?我的四位老師,已八九十歲高齡,是這樣做的.......
在講故事之前,我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老有所為,其實跟老有所寄、老有所樂一個意思,不一定是要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是說步入老年之后,得要有點事情做。特別對于有知識、手藝、技能、特長的人,不能浪費資源、無所事事、虛度了光陰。
我的大學老師賈教授。今年85歲,畢業于復旦大學。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莒縣的中學和臨沂大學中文系、學報編輯部工作。退休后,費時幾年對1993年他主編的全國第一本《文心雕龍辭典》進行了大幅修訂。內容由30萬字增加到60萬字,在全國學界引起良好反響。張光年(筆名光未然)說:“賈氏《辭典》編得好,我這兩個月的工作,遇到疑問就求教于手邊的以上諸書”。令人折服的是,這都是他克服了高度近視、不會騎車、不會電腦打字等困難,幾乎是獨自完成的。
我的大學老師張教授。今年95歲,畢業于山東師范學院,還是一名軍人。先后在費縣幾所中學和臨沂大學中文系工作。退休后,堅持練劍和練習太極。編寫出版了《顏之推全集譯著》等多本著作。80歲時編輯了《雨靄文集》,并由其家人電腦輸入完成。張老師十分關心國家大事,90歲那年,把一篇文章打印送我閱讀,足有6000多字,內容是感奮于社會快速發展,號召年輕人,要有家國情懷、擁抱時代、擔當奉獻。當時我給推薦給報紙發表,也沒能如愿。
我的大學老師姚教授。今年89歲,畢業于山東大學,不到13歲就參加了八路軍,當過軍醫。在臨沂大學中文系工作退休后,依然筆耕不輟。與我84歲的師母唐教授編輯了文集和《珍言集錦》。
姚教授特別愛讀書看報。有一次,我去理發時,姚教授也開著電動三輪去理發,等待期間,他從包里抽出報刊,借著夕陽的光線,側身靜靜地閱讀。我趕快抓拍了兩張照片,發到大學同學群里,引發了同學們的熱議。除了贊嘆、敬仰,就是反思好久沒讀書看報了。
我的中學老師孫老師,今年88歲,是化學老師,高級教師。退休后專心研究譜牒文化(家譜),編撰出版了《蒙陽(白埠)孫氏族譜》(1-6卷),多次參加族譜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修繕“孫氏祠堂”。令人佩服的是,孫老師精力充沛、思路敏捷、身體矯健,聲音洪亮,學生們認為,這跟孫老師的“公務繁忙”有關系!
我的四位老師,退休之后,延續了自己的專業興趣、嚴謹作風,生活充實,樂在其中,為社會繼續發揮光和熱。作為學生,一直與寫作、文字打交道的我,自覺與老師有云泥之別。
加入退休行列,我應好好向老師學習,選擇“立言”。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稱其為“三不朽”。我倒覺得“立言”并不是為了名垂青史,而是研習學問、分享知識、抒發感受,這是一件有趣、有意義的事情,沒必要功利性地去看待。
當然,退休生活應該是豐富所采的,要把健康、快樂、正能量,作為生活主旋律。您怎么看呢,歡迎交流一下。
他是鹽城科舉史上名次最高的人。順治十五年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編修,仕至講讀學士。他工詩善書,有《世耕堂詩集》300多首詩傳世。他與鹽城鄉賢宋曹薛鼎臣等友善。
他就是孫一致,字止瀾,又字惟一,號萚庵,生于鹽城縣大孫莊,今鹽城市建湖縣顏單鎮沈楊村。故宅在鹽城粥廠巷,俗稱南孫府,后毀于抗日戰火。
圖一:鹽城安樂堂《孫氏宗譜》孫一致遺像。
圖二:乾隆版《鹽城縣志》中對孫一致的介紹。
圖三:民國版《續修鹽城縣志》中的孫一致故宅。
#鹽城頭條# #歷史冷知識# #科普一下#
歡迎關注@鹽城歷史地理研究所 ,
分享鄉邦文史,傳承地方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加油][加油][加油]
英烈孫承宗后裔(文摘)
孫氏家族歷史演變過程貫徹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在孫氏家族杰出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孫承宗兩次督師,抵御外侵;孫岳捍衛國家主權,炮擊日艦來犯;孫白琳國家危亡,投筆從戎,參加抗戰;都體現了這一主線。中華民族之所以屢遭外夷侵略而不敗,正是由于無數這樣的愛國者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斗的結果。 一一孫華嶸
孫華嶸,男,生于1942年11月。系孫承宗第十一世孫,孫岳之孫,孫白琳之子?,F為中共安寧區委黨史辦公室編輯。有關家族著述有《一個厚重的家族》《圖說河北高陽孫氏家族》《孫氏家譜》等書。在報紙、期刊發表有關家族杰出人物事跡的文章等數十篇。
#我在江南尋訪老宅# 五.一前夕 四月三十日中午陪老媽回到故鄉無錫江陰市陸橋鎮,當年我們出生地兩間房的“八字尖18號”仍在,但孫氏家族的其它房子以及院墻后面的小學己拆除。
我們一家1967年離開這個江南水鄉老屋去投奔在軍營的父親,嘻唏己50多年,老媽與鄉鄰熱情攀談,暢敘小村變化。
老媽這一輩九兄妹為謀生計發枝散葉在全國各地,我外公這一代7兄弟,光族譜就寫了好幾本,孫氏歷來崇尚讀書的精神被子孫代代相傳,以前孫氏家族有私塾孩童們讀書都免費。
小村現有常住村民30多戶,工廠十多個,為數不多的30多畝都已流轉給種糧大戶租種,農民早己洗腳進廠,旁邊就是一個生態園,新農村,新模樣,不遠處就是中國第一村華西大隊的標志性高樓,陸橋前些年己被并入華士鎮,一年產值100多億。
老街的大河運輸船依然穿梭,老橋邊又新修一坐大橋,橋邊的桑田己成街市和倉庫。
#無錫頭條##湖南那些事#
鳳凰埠村位于即墨區靈山街道,在華山牛齊埠村西北5.3公里處,華方路南側,東鄰皋埠村,南鄰后花園村,北鄰辛莊各村。據《埠西李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1404),李氏與其姑表兄弟孫姓來此立村安家。因村東有一個傳說曾落過鳳凰的丘埠而名村為埠西。1980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鳳凰埠。村中有李姓,孫姓,張姓,劉姓,于姓,刁姓等姓氏。
村中建有李氏祠堂和孫氏祠堂,李氏祠堂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2015年李氏族人集資重新修繕。據光緒版《李氏族譜》載:“故籍萊陽于明初永樂二年(1404年),徙居墨邑埠西村”。自一世始遷祖而后,至四世兄弟二人。兄弟反目失和,兄居村北弟居村南,兩支各自立族建譜續輩,便產生了前后李的稱謂。村中的李氏祠堂為后李氏祠堂。
孫氏祠堂始建年代待考,2016年由孫氏族人集資修繕,鳳凰埠孫氏系煙臺萊陽市穴坊鎮富山村孫氏其中的一支,六世兄弟二人來此安家,尊為埠西孫氏一世祖。遷徙年代當比李姓稍晚。
鳳凰埠村西北有鳳凰埠遺址,為即墨文保單位,但未定級,該遺址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400米,分布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2.5米,地表散見盆,大板瓦等陶片,均為灰瓦,具漢代特征。據此分析這里是一處漢代聚落遺址。
25日,《武山孫氏家族簡譜》編纂工作報告會在天水市微史創作基地舉行。會上,華易微史編纂人員張華庚關于族譜編纂成果向武山孫氏族人進行了匯報。期間,武山孫氏族人代表孫輝特向微史館贈送了孫氏著名書法家孫藝生先生的書法作品。
【我陪老孫聊天】
老孫今年80歲,銅陵市順安鎮敬老院老人,身材矮瘦。2016年一場暴雨把他的土房子沖垮,因為沒有親人兒女,孤零的老孫被政府安排進了敬老院。沒想到一住下就走不了,村里把重建房子的指標給了別人。
見到老孫時,他和其他老人一起坐在大門的臺階上,遠遠的看著我們。我想沒事可以和他聊聊天,便在他旁邊坐下,盡量靠近點不讓他感到孤單。老人父母早喪,弟兄六個除他外相繼過世,孤苦一生。說到這里,老人眼里含起淚水!
可能是長時間沒有與人聊天拉家常,起初老人問一句答一句,若有所思瞥一眼我或看看前方。見我在很難聽懂的方言中和他耐心說話,孫老慢慢打開了他塵封多年的一生艱難掙扎而曲折坎坷的回憶。
老孫記性很好。他常談鳳凰山和南陵繁昌一帶的孫姓是三國時期孫權的后代,幾大箱孫氏祖傳家譜由他保管??墒牵谖母锲陂g由于家族的人舉報,祖譜被抄走?!皫啄鞠渥蛹易V啊”。老人至今懊惱不已。
早年間,村里安排孫老等村民在七0一工廠做小工。每月工資雖然村部提留30%,村民小組再提留15%,余下收入還是比種莊稼強。他原本可以招工進廠的,因為村里知道他們走了就沒有提留了。所以老孫沒有當上正式工。從此,老孫便四處奔波勞碌。去過北京、上海、廣州等很多地方,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打工。閑暇時間聽書喝酒,玩玩景點。對此老人感到欣慰:比村里人見多識廣!